奥运会属于什么旅游资源类型(自然旅游资源包括哪几个型别)
一、西欧旅游特色欧洲旅游资源特色
1.欧洲地区的旅游资源特点
根据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分类方法,服务业主要包括11类:商务服务(分为专业服务、计算机服务、干租服务和其他类别);通信服务(分为邮政服务、快递服务、电信服务、视听服务等类别);建筑和相关工程服务;分销服务(分为佣金代理服务、批发服务、零售服务、特许经营服务和其他类别);教育服务;服务;金融服务(分为保险及保险相关服务、银行及其他金融服务、证券服务及其他类别);与健康相关的服务和社会服务;旅游和与旅游相关的服务;娱乐、文化和体育服务;运输服务(分为海上运输服务、内河运输服务、航空运输服务、航天运输服务、铁路运输服务、公路运输服务、管道运输服务、辅助运输服务等。).西欧服务业特点:体系完善,服务质量优,产值大。
2.欧洲的主要旅游资源
世界旅游区域分布规则:
欧洲不仅是世界上国际旅游的中心接待区,也是国际旅游最重要的客源地。其次,美国也是世界上国际旅游的重要来源。东亚和太平洋地区是第三大客源地。中东国家虽然经济相对富裕,但由于人口基数小,居民的传统旅游问题,在旅游市场上所占比重并不大。
原因:虽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旅游流开始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展,使国际旅游流的分布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国际旅游流的总体发展趋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旅游流的主流仍相对集中在发达国家。
扩展数据
就流动情况而言,特别是就长途国际旅游而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欧洲和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旅游来源和目的地,这两个地区互为的重要源过程和目的地。这两个地区在游客数量和消费金额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它们之间的客流也是国际长途旅游中最重要的客流。
随着亚太地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该地区在世界国际旅游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亚太地区国际旅游快速发展的趋势和80年代中期以来欧美境外旅游市场中长途旅游不断增加的趋势都表明,在下一个世纪,世界国际旅游必将形成欧美和亚太地区的主要格局。
3.欧洲地区的旅游资源特点有哪些
法国文化民俗
法国是欧洲旅行的代表。一般第一次欧洲之旅的第一站都会去法国。应该了解法国的文化习俗。例如,法国人嫉妒13和星期五。法国女性社会地位非常高,遵循女性优先的原则。比如法国人大多信仰天主教,有信仰自由。法国也有很多奇怪的民俗。例如,法国人不不喜欢结婚,男女喜欢同居,或者单身。他们热爱自由的生活。如果一名女性旅行者在旅途中被一名法国男子亲吻手背,不要不要太紧张。法国人喜欢把接吻作为见面礼仪,认为这是友谊和友情。
意大利文化民俗
意大利也是我们作为旅行者必须了解的文化民族国家之一。意大利人非常爱美,注重饮食,喜欢喝酒。意大利人讲究饭前开胃酒,一般喜欢白酒。这是意大利的餐桌礼仪。意大利人豪放,不拘小节,和中国东北人有些不同。意大利人更随意,尤其是在交流方面
在欧洲旅行中,最经典的旅行路线属于法国、意大利和瑞士。那么瑞士人的文化习俗有哪些呢?由于瑞士位于欧洲中部,欧洲受到周边国家语言和文化的影响,所以瑞士是一个多语言国家,他们喜欢用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相互交流。瑞士和法国一样绅士,瑞士人很守时,比法国人做的事情好多了。大多数瑞士人也是天主教徒。信徒必须在教堂结婚,新郎新娘交换戒指。这和中国人在教堂结婚不同。中国人追求教堂婚礼只是喜欢神圣的气氛,而欧洲教堂婚礼因为宗教纽带和信徒而被遵守要求。
4.欧洲旅游市场的特点
(一)中外旅游营销比较
1.中外旅行社营销管理比较
由于中外旅行社的市场不同、国情不同、发展进程不同,在营销管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1)旅行社营销理念的比较
在营销理念上,中外旅行社受历史原因影响,存在明显差异。西方旅行社的营销观念深受其成熟市场经济的影响,经历了市场营销的整个发展演变过程,从传统营销观念向现代营销观念转变。在市场竞争中,他们牢固树立了营销战略理念和全球营销理念,理念的进步有力地支撑了他们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中国美国旅行社受旅游业起步较晚的影响,特别是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其市场营销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虽然中国借鉴了很多西方的营销理论和经验,但由于市场发育不完善等因素,他们的营销观念大多处于从传统营销观念向新营销观念转变的过程中,有些旅行社不甚至没有传统的营销观念。相比较而言,树立和更新营销观念应该是我国旅行社努力的方向之一。
(2)旅行社营销策略的比较
产品策略不同。在产品策略方面,中国美国旅行社承担产品生产的职能,先在国外销售,再在国内销售,产品种类单一;一般来说,西方旅行社不承担产品生产的职能,他们先在国内销售产品,再到国外销售。产品种类繁多,既有现成的系列旅游产品,也有根据游客设计的临时性产品需求甚至个别服务。
渠道策略不同。在西方,旅游代理商支撑着近90%的销售额,旅游零售商是连锁化、专业化和技术化的。中国美国旅行社既是组织者又是接待者(形象地称为旅行社和接待社),他们主要通过间接渠道进入国际市场。
不同的价格策略。中外旅行社在成本、竞争需求、汇率、通货膨胀等方面基本相同,但在定价技术方面有较大差异。我们旅行社基本采用成本加成过程定价,西方旅行社根据市场供求变化灵活定价。在政府对物价的影响下,中国和西方国家也有很大的差异。
不同的推广策略。西方旅行社的促销策略是以顾客为中心,采取针对性营销,鼓励全员营销;然而,中国的推广策略美国旅行社重视国际市场甚于国内市场,重中间商轻游客的倾向明显。传播手段靠广告,竞争靠降价,推广形式单一,推广层次低。
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虽然中外旅行社在营销上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大的差异,但也说明我国旅行社的营销存在很大的不足。面对未来的市场竞争,我们必须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营销能力。
2.中外旅游营销发展比较
与西方旅游业相比,中国的发达水平美国的旅游业高于中国美国旅游业。相应地,中国美国的营销水平落后于西方,差距很大。在西方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它经历了与物质产品工业相同的过程。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到现在,经历了生产观念、产品观念、营销观念、社会营销观念等营销观念的演变。营销在旅游业中的应用也发展到了更高的水平。
中国美国旅游业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面发展,80年代中期达到第一次高潮。由于国际游客数量的大幅增加,旅游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激烈竞争。在这种背景下,旅行社s自己的主动销售行为开始出现,营销被正式引入旅游业。特别是90年代后期,旅游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旅行社的意识管理市场从觉醒走向成熟。综合营销的观点和方法开始被旅行社认可,传统的销售营销变得更加成熟,旅行社市场行为也从单纯的销售行为转变为营销行为。旅行社开始调查、研究和预测市场需求,设计白暨豚产品,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确定现实的日常市场和促销策略,预测未来的潜在市场,进行早期市场培育,照顾游客对旅游产品质量的反思和处理,并做好售后服务。
3.营销策略的比较
由于完善的营销理论和市场环境的影响,西方旅游营销管理中营销策略的发展已经相当完善。在产品策略上,生产功能清晰,产品主体明确,发展模式由国内到国外,产品类型多样,产品系列化、个性化特征突出;在渠道策略方面,西方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四级系统,其中通道相互支持,网络相互通信;在价格策略上,定价基础牢固(视市场供求而定),旅行社自主性强,干扰因素相对较少,对政策依赖性小,产品价格形式多样化,客户选择空间大,价格竞争力强;在推广策略方面,推广策略是围绕客户来设计的,市场推广针对性很强。再加上巨大的资金支持和全员营销的推动,促销成为旅行社成功的动力。
总之,虽然中国美国的旅游营销起步较晚,但在成功借鉴西方进步营销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近年来发展迅速,在国内和国际市场都表现良好。然而,就市场营销的整体发展水平而言,中国与西方仍有很大差距。在产品方面,产销功能不清,产品开发缓慢,创新不足,产品类型单一,观光旅游仍占据产品市场的半壁江山。产品价格方面,决策方式仍以成本加成过程为主,干扰因素较多,价格调整与市场需求的协调性不高。在渠道策略上,过于依赖中间商,直销渠道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和发展。促销方面,形式单一,广告促销手段过度依赖,降价竞争倾向有待进一步克服。
通过中外旅游营销的比较分析,虽然中国与西方相比,美国的旅游营销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它在各方面已经开始迅速发展。在中国的支持下丰富的旅游资源、日益宽松的发展政策和充足的人力资源,中国的发展美国旅游营销乃至整个旅游业的发展指日可待。
(二)国际旅游市场组合策略
1.国际旅游市场的产品战略
(1)异同
旅游的对象可以分为两种:国内游客和国际游客。由于文化传统和生活环境的差异,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旅游主体在审美情趣、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些相对稳定的社会观念渗透着他们的心理素质,支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使他们在旅游产品的价值判断和消费偏好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游客之所以花巨资、煞费苦心出国观光,就是为了领略异国情调,体验其他民族的风土人情,欣赏其他地方的山水风光,满足自己求异的心理和购物需求。因此,单词差异在制定国际旅游市场的产品战略时应突出这一点。从形式到内容,民族特色更强、文化差异更明显的旅游产品会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
(2)产品组合
搞好旅游产品组合是国际旅游市场的重要产品战略。在开发国际旅游产品时,坚持市场导向和重新设计的原则,在不改变旅游产品的前提下,对旅游产品进行规划和组合,以便更有效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我国现有的基本景点,或者将其中一些美学风格相同或性质相近的景点组合起来,形成一种特殊的旅游产品。比如国内近几年推出的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都是采用这种组合方式。另一种方法是将一些特色反差大的旅游景点或项目组合起来,形成另一种两个或一个景点的旅游产品。
(3)因地制宜
监区地域辽阔,在当地环境的地域差异的控制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中国也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兵马俑、古长城等。是世界上不可替代的旅游资源优势。开展国际旅游,要因地制宜地利用这些优势。
(4)丰富多彩
近年来,我国旅游产品结构仍以观光旅游和商务旅游为主,观光旅游和商务旅游占旅游产品总量的2/3以上,其他旅游产品不足1/3。旅游产品的单一形式极大地制约了中国的市场吸引力美国旅游产品。而且观光、度假、商务旅游只停留在资源的表层开发,影响了旅游产品的增值能力。因此,深入发展观光、度假、商务旅游,不断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势在必行。
目前,中国美国每年的国际商务旅行支出约为42亿美元,约占亚洲商务旅行市场的17%。如果加上国内商旅支出,市场总支出约为2000亿元人民币。2008年在中国举办的奥运会和2010年的世博会将为中国创造巨大的发展空间美国商务旅行市场。资本的嗅觉无疑是最灵敏的。美国运通、罗森布鲁斯等世界主要专业商旅服务公司都以各种形式涉足中国商旅市场。目前,我国商务旅游领域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培养专业的商务旅游公司。
此外,要努力开发新的旅游产品,不断推出文化、休闲、教育、交通、探险、生态、节庆、养生、主题等新的旅游产品,增加中国的市场吸引力美国旅游产品。2.国际旅游市场定价策略
(l)国家定价战略
在国际旅游营销的定价决策中,旅行社首先要决定产品价格是否与世界其他地区一致,或者是否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价格。旅行社实行统一定价,有利于树立产品在国际上的统一形象,制定统一的市场定位策略,控制整个营销活动。但由于各国价格竞争、汇率、税收的差异,实行差别定价更适合不同国家。旅行社采取什么样的定价策略取决于以下几种情况:旅行社日标。如果不同国家的旅行社营销目标相同,宜采用统一定价;但如果不同国家的旅行社营销目标不同,则应采取差别定价。
竞争条件。如果旅游产品在各国市场的竞争地位相同,可以采取统一的定价策略;相反,可以采用差别定价策略。
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如果旅游产品在各国处于相同的生命周期阶段,旅行社应采取统一的定价策略;相反,应该采取差别定价策略。
销售渠道。如果不同国家的销售渠道结构和效率相同,就应该采用统一的定价策略。如果不一样,在销售渠道结构和效率好的国家价格要定得低一些,在销售渠道结构和效率差的国家价格要定得高一些。
(2)汇率变化和价格策略
汇率上升时的价格策略。人民币汇率上升意味着人民币升值,相当于产品外汇价格提高,从而增加销售收入;同时,稳健的人民币会降低旅游产品的成本,两者的综合影响会增加旅游产品的销售利润。这时候可以选择人民币作为报价来增加收入,也可以降低产品的售价来吸引更多的游客。汇率下跌时的价格策略。人民币汇率下降意味着人民币贬值,意味着产品成本增加。这时候我们要么用外币报价来增加收益,要么用人民币报价来吸引更多的游客。
3.国际旅游市场渠道策略
传统的销售渠道是由旅游供应商、旅游批发商和旅游零售商组成的松散网络。渠道成员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他们联系的时候主要是讨价还价,协商买卖条件。近年来,销售渠道体系逐渐发展为联合渠道体系,由一个渠道成员领导、组织和控制整个渠道体系。通过加强渠道成员之间的合作,可以提高整个渠道系统的利润。渠道联盟可以分为纵向联盟和横向联盟。
(l)纵向联合销售渠道
垂直销售渠道是由旅游供应商、旅游批发商和旅游零售商组成的完整统一的渠道体系。纵向联合销售系统有两种类型:一是法人酒吧纵向联合销售系统。第二,契约式垂直联合销售体系。第三,管理导向的垂直联合销售体系。(2)横向联合销售渠道
横向联合销售渠道是由同一环节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旅游供应商、批发商或零售商进行短期或长期的联合经营,或者将他们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经营单位,称为横向联合销售渠道。这个渠道可以提高广告、市场调研等工作的效率。
4.国际旅游市场促销策略
(l)广告促销策略
旅行社做国际旅游广告一般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由旅行社内部的广告部做广告;另一种是委托广告代理公司办理广告业务。由于国际旅游广告中存在语言、教育、文化水平、风俗习惯、政府规定等方面的差异,委托当地广告代理商很容易取得预期效果。在选择广告公司时,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广告公司的背景。广告代理商的性质、现状、发展历史和发展
广告公司的声誉。它包括广告公司与客户的合作,公司的工作态度和精神面貌的员工,客户而大众对公司的印象和评价等。(2)促销策略
促销活动在某些国家将受到限制。有些国家的法律规定只有获得许可才能开展促销活动,有些国家的法律对批发和零售交易的折扣率有严格的限制,等等。旅行社在国际旅游市场促销时,应事先了解这些限制或规定。
(3)营销公关策略
国际营销公关面对的公众处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语言、风俗、生活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制定国际旅游市场营销策略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了解国外公众对旅行社和旅游产品的态度,以及客源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情况。
了解并利用好外国公众经常接触的新闻媒体。因为新闻媒体是最常用、最有效的营销公关传播方式。
让你传播的信息从内容到形式都符合外国公众的语言、文化和习俗,让他们能够接受。
根据旅行社的需要和可能,支持和赞助当地的社会发展计划、社会慈善事业、文化体育活动等。
尊重当地习俗,参加当地社会活动。(4)国际旅游市场的人才营销策略
国际旅游市场人员的营销环境比国内旅游市场人员复杂得多,所以对人员的要求也高得多。在国际旅游营销领域,业务员可以选择自己的人,也可以选择市场所在国和其他国家的业务员。
招聘
招聘是做好人员销售的基础。从事国际旅游营销的销售人员不仅要具备国内销售人员的全部资质,还要具备果断决策、市场调研和文化适应的能力。
培训
在旅行社业务员的培训中,国内业务员和国外业务员的培训重点应该是不同的。国内销售人员的培训应以熟悉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为重点,加强外语、礼仪、生活习惯、商业习俗等方面的培训。对国外销售人员的培训,重点是让他们了解这种产品的特点,掌握必要的销售技巧。
激励
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需求和行为动机是不一样的。旅行社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销售人员的个人猫欲和行为动机,运用激励措施充分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
5.西欧的旅游资源特色
东亚和太平洋旅游市场: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包括东北亚、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拥有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独特的河湖景观和生物景观,多样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环境,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亚太地区经济的多样性和互补性促进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这一地区已成为最具潜力的旅游客源地。
欧洲旅游市场:该地区是现代旅游业的发源地,经济基础雄厚,交通通讯发达,文化多姿多彩,三大独特的文化景观和欧式建筑,吸引了众多游客。
美国旅游市场:国际游客主要是这一地区的居民。辽阔的土地、漫长的海岸线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众多游客。和生态探索等。以丰富多彩的方式进行着。
6.欧洲旅游业特点
人们认为是因为他们文化的魅力和它积累的历史。
7.欧洲丰富的旅游资源有哪些
1,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横跨亚欧大陆陆地面积最大的国家,首都莫斯科,位于欧洲,一般认为是欧洲国家。继承了前苏联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航天领域走在世界前列,w
英国和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由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等一系列岛屿组成的岛国。大不列颠曾经以其强大的海上力量征服了整个世界,拥有众多殖民地。被称为不落帝国,也是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但其实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受损,目前处于恢复期。
3.法国
通过法国大革命推翻封建主义的法兰西共和国,在19世纪和20世纪达到顶峰。欧洲四大经济体之一,资本主义高度发达,也是最浪漫的国家,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被德国打破。
4.德国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其历史是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被分裂成一个独立的王国。它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始作俑者,现在是欧洲四大经济体之一。社会保障体系非常完善,以重工业和制造业为主。
5.意大利
意大利共和国以罗马为首都,是世界时尚和艺术的中心,米兰被誉为世界时尚之都。14世纪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所有经历二战的欧洲国家在经济上都受到很大影响,也是全球十大经济强国中的第八个国家。
6.西班牙
西班牙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奉行君主立宪制。目前其经济发展良好,国内生产总值居欧洲第六。它曾是一个庞大的海上帝国,拥有无敌舰队,却被英国打败了。
7.瑞典
瑞典是一个高度资本主义化的国家,农业比重很小。在软件开发、汽车制造、医药、电信等领域处于世界前列,国内实力覆盖率达到54%,在2018年全球幸福指数排名中位列瑞典第九。
8.芬兰
北欧五国之一的芬兰共和国,是人均产值远远超过欧盟平均水平的欧盟成员国之一。它的高度工业化和自由市场经济使人们的生活质量非常高,芬兰在2018年全球幸福指数中排名第一。
9.瑞士
瑞士联邦,人均GDP一直处于世界前列,是世界上最稳定的经济体之一。该国以高原和山地为主,拥有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它是全球社会中最稳定和富裕的国家之一,许多国际组织都将总部设在瑞士。
10.奥地利
奥地利,中欧内陆国家,首都维也纳被誉为世界十大最佳城市,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国有化程度非常高,森林覆盖率达44.7%,环境非常好。
8.欧洲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地理上是亚洲国家,不是欧洲国家。
阿塞拜疆(阿塞拜疆:AzrbaycanRespublikas),缩写为阿塞拜疆(阿塞拜疆:Azrbaycan),其名字的意思是烈火国,是十字路口产于东欧和西亚。
阿塞拜疆位于外高加索地区东南部,东临里海,南接伊朗,北接俄罗斯,东邻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西接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海岸线长456公里。西南部的纳希切万与亚美尼亚隔着大陆不相邻。
扩展信息:
1.时区
阿塞拜疆属于东4区,首都巴库时间比北京时间晚4小时。3月底至10月底实行夏令时,比北京时间晚3小时。
2.自然资源
阿塞拜疆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塞舌尔半岛和里海大陆架。阿塞拜疆里海地区的石油探明储量为20亿吨,地质储量约为40亿吨。石油的特点是埋藏浅,杂质少。
天然气探明储量2.55万亿立方米,远景储量6万亿立方米。此外,境内还有铁、钼、铜、金等金属矿藏,以及丰富的非金属和矿泉水资源。
9.欧洲地区的旅游资源特点是
欧洲曾经是我向往的生活。我工作时经常去北美和亚太地区出差。我只去一次欧洲,那是为了展示公司公司周围的美国客户欧洲总部,随便玩玩。停止工作后,我开始实现我的人生规划,去欧洲旅行。2011年-2019年
二、自然旅游资源包括哪几个型别***并分别举例
自然旅游资源包括哪几个型别并分别举例
①地貌景观旅游资源。如山地景观、喀斯特景观、丹霞景观、砂岩峰林景观、风成地貌景观、火山景观、冰川景观、海岸景观等;
②水体景观旅游资源。包括海洋、河流、湖泊、瀑布和各类泉水;
③生物景观旅游资源。包括森林、草原和各种野生动植物、海洋生物;
④自然地带性景观旅游资源。如热带景观等;
⑤气候旅游资源。如避暑、避寒胜地和四季宜人的温带与副热带游览地;
⑥天气气象类。极光、云海等。
⑦其他自然旅游资源。如特殊自然现象等。
中国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分别包涵哪些类别?
学术界按旅游资源的成因或其属性分类,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型别。前者是指地貌、水体、气候、动植物等自然地理要素所构成的、吸引人们前往进行旅游活动的天然景观,具有明显的伐赋性质;后者内容广泛、型别多样,包括各种历史古迹、古今伟大建筑、民族风俗等等,是人类活动的艺术结晶和文化成就。也有的将其分为三类,除上述两大型别外,还有复合型旅游资源。
按传统旅游资源观分类,我国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民俗风情资源、传统饮食资源、文化资源和工艺品资源,以及都市和田园风光资源等。按现代旅游产业资源观分类,我国旅游资源包括观光型旅游资源、度假型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和滑雪、登山、探险、狩猎等特种旅游资源,及美食、修学、医疗保健等专项旅游资源。
ask.koubei/question/1307120901979
什么是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有哪几类?
差异
形成过程:自然形成;人类创造
表现形式:地貌景观,水体景观,气候、气象景观,生物景观,宇宙景观
古迹与建筑,消闲求职健身,购物
特性:地域性,季节性,分布的规律性,不可移置性
历史文化内涵,可创造,可移置
联络
同属旅游资源
自然旅游资源是人文旅游资源的基础
武汉自然旅游资源有哪些
武汉,简称汉,别称江城,湖北省省会、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级市,是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自然资源
水资源
武汉长江汉水交汇处
武汉水域面积占全市面积的近1/4,全境水域面积2217.6平方公里,覆盖率26.10%,人均占有地表水11.4万平方米,境内5公里以上河流165条,水面面积471.31平方公里。武汉市共有水域面积2205.06平方公里,占该市总面积的25.79%,水域面积占比居中国大城市之首。
溼地资源
武汉金银湖国家城市溼地公园
武汉溼地资源居全球内陆城市前三位。截至2010年,武汉市溼地面积3358.35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9.54%,其中天然溼地面积1561.86平方公里,人工溼地面积1796.49平方公里。
生物资源
截至2015年,武汉市有畜禽、水生、药用、毛皮羽用、害虫天敌、国家保护动物等动物资源。畜禽动物主要有猪、牛、鸡等10余种、70多个品种。鱼类资源有11目、22科、88种,主要经济鱼类有草、青、鲢等20余种。水禽有雁、鹳、鹈等8目、14科、54种。白鹳是国家一类保护的珍贵稀有水禽。特种经济水生物有白鳍豚、江豚、鳖等。白鳍豚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江豚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在野生动物资源中,毛皮兽类很少,主要是药用动物、农林害虫等。武汉市粮食作物共240多个品种;经济作物,共50种;鱼类资源,共11目11科88种,水生动物,共有8目14科45种。
矿产资源
截至2015年底,武汉共发现38种矿藏,其中已探明储量的矿种有24种(不含地下水),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矿种的30.38%。累计探明储量96125.65万吨,保有矿产储量79829.75万吨。非金属矿产资源中膨润土、冶金白云岩、玻璃石英砂岩的储量居全省首位,石膏的储量规模居全省的第三位。全市已探明储量的矿产地数384处,其中大型矿产地有4处、中型矿产地有10处、小型矿产地有43处、矿点327处。
自然资源包括旅游资源吗
有交叉《辞海》对自然资源的定义为:[1]指天然存在的自然物(不包括人类加工制造的原材料)并有利用价值的自然物,如土地、矿藏、水利、生物、气候、海洋等资源,是生产的原料来源和布局场所。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四川省的自然旅游资源到底有哪些啊
四川省旅游资源具有数量多、类型别全、分布广、品位高的特点,是有名的旅游资源大省。全省旅游构架和旅游品牌可概括为一个中心(以成都为中心)、两大线路(以自然生态为主的北线、以历史人文为主的南线)、三大品牌(九寨沟、大熊猫、三星堆)、四大遗产(九寨沟、黄龙世界自然遗产、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五大旅游区(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攀西阳光度假旅游区、嘉陵江流域生态文化旅游区、蜀南竹海石海生态文化附加旅游区和“两湖一山”休闲度假旅游区)。四川的自然旅游资源可分为四大类,地貌景观类、水域风光类、天气气象类和生物景观类。
中国旅游资源有哪些
按传统旅游资源观分类,我国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民俗风情资源、传统饮食资源、文化资源和工艺品资源,以及都市和田园风光资源等。按现代旅游产业资源观分类,我国旅游资源包括观光型旅游资源、度假型旅游资源、耽态旅游资源和滑雪、登山、探险、狩猎等特种旅游资源,及美食、修学、医疗保健等专项旅游资源。
学术界按旅游资源的成因或其属性分类,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型别。前者是指地貌、水体、气候、动植物等自然地理要素所构成的、吸引人们前往进行旅游活动的天然景观,具有明显的天赋性质;后者内容广泛、型别多样,包括各种历史古迹、古今伟大建筑、民族风俗等等,是人类活动的艺术结晶和文化成就。也有的将其分为三类,除上述两大型别外,还有复合型旅游资源。
我国旅游资源有几大特色:中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资源种类繁多,型别多样,具备各种功能;中国旅游资源不仅种类多样,而且每种资源的积淀丰厚,拥有各种规模、年代、形态、规制、品类的资源特征;中国是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流传至今的宝贵遗产构成了极为珍贵的旅游资源,其中许多资源以历史久远、文化古老、底蕴深厚而著称;中国拥有数不尽的特有旅游资源。每个国家由于地理位置、气候、土壤、水文、海拔高度等差异,以及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的区别,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资源均存在差异,有明显的区域性,如北欧峡湾、亚马逊雨林以及我国的古城墙及美洲玛雅文明等,旅游资源因分部不同而各具特色。
旅游资源的特征有哪些?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等,可归纳为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四大类。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可归纳为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四大类。
主要特征型别
一类、①区域分异特性:旅游资源是造成旅游活动的最基本的因子。没有景观的地域分异,就不可能吸引需求不同的旅游者。旅游资源区域分异受自然地理和人类社会活动规律所控制,而前者的控制表现更为直接和明显,如由气候差异造成的纬度地带性分布特性;受制于气候干溼程度影响的经度地带性分布特性;由于气温和热量随高度变化而造成的垂直地带性分布特性;由内外因子综合作用而形成的集中性分布特性,这种集中包括大小范围的集中、团块状集中、条带状集中等。
②景象组合特性,包括:从种类上的同类组合和综合组合;从空间上的集团组合和异地组合;从规模上有大小不同尺度的组合,有当地或近地的集团组合,也有远距离的异地组合。③相似出现特性,自然和人文景象相似出现,给旅游者造成近地旅游之方便,但也给旅游业发展造成一些问题,对于类似景点,不易多次重游和加强其特色宣传。此外还有潜在资源特性、季节变化特性、性质变异特性等。
二类、1、价值上的观赏性。(独特性)它主要是用来看或观赏的。这是旅游资源同一般资源最主要的差别。
2、空间上的地域性。地域差异性集中体现在各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不同的特色和旅游景观魅力。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旅游业是否有成就。
3、时间上的季节性。(变异性)主要指自然景观受季节气候的影响而呈现出的最佳观赏季节。
4、使用上的永续性。主要指旅游资源只供观赏不能带走,因此可以长期供游人使用。前提是保护和管理得好。
5、构景上的综合性或多样性。指旅游资源往往是由多种因素综合在一起组成。
三类(1)多样性对旅游者构成吸引的各种因素都是旅游资源。需求千差万别,概括为:“求美”“求异”,纵向上对遥远的古代遗迹充满敬仰、横向上为异地的奇特环境和事物流连忘返、对美的本能追求使人们面对自然造化的优美景观心旷神怡、对体现人类追求、凝结人类智慧的人工创造物一往情深。
(2)垄断性——(不可移动性)是指旅游资源的实物本体不能朝向旅游者移动。正是旅游资源的不可移动性,才决定了旅游活动暂时的和异地的特征;消费者买走的只是映象和感受。
(3)定向性一是资源分布的区域性。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性——人们渴望了解居住地以外的世界;才形成了旅游者向某个方向的旅游流;旅游流的指向是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二是同一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的区域性;对某些国家或地区的旅游者吸引力大;对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旅游者吸引力不大;对另一些本就不具有吸引力。
(4)时间性(补充内容)与旅游活动的时间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时间的季节性。是指同一地理环境随季节的变化在某一特定季节出现某些特殊景观或特别的体验感受适合于旅游的现象。时间特定性或周期性:旅游景观和事物在某一特定时间周期性地出现或发生。传统的节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每4年一届奥运会;珠海每两年一次的航展,欧美国家一年一度的狂欢节来临;每年农历8月16钱塘江观潮;日出日落,时代的变异性:历史遗迹、名人故居、废弃的矿井、监狱等;登月旅行,一些主题公园地衰落。
(5)组合......
海南自然旅游资源有哪些?人文旅游资源有哪些?
自然旅游资源:1、海岸带景观:在海南长达1528公里的海岸线上,沙岸约占 50- 60%,沙滩宽数百米至数千米不等,向海面坡度一般为5度,缓缓延伸;多数地方风平浪静,海水清澈,沙白如絮,清洁柔软;岸边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海水温度一般为 18- 30摄氏度,阳光充足明媚,一年中多数时间可进行海浴、日光浴、沙浴和风浴。自琼山至三亚东岸线就有60多处可辟为海滨浴场。环岛沿海有不同型别滨海风光特色的景点,在东海岸线上,还有一种特殊的热带海岸森林景观----红树林和一种热带特有的海岸地貌景观----珊瑚礁,均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目前,已在琼山市东寨港和文昌市清澜港等地建立了4个红树林保护区。2、山岳、热带原始森林:海南岛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81座,绵延起伏,山形奇特,气势雄伟。颇负盛名有的山顶部成锯齿状、形如五指的五指山,气势磅礴的鹦歌岭,奇石叠峰的东山岭,瀑布飞泻的太平山,以及七仙岭、类锋岭、吊罗山、霸王岭等,均是登山旅游和避暑胜地。海南的山岳最具有特色的是密布著热带原始森林,最著名的有乐东县尖峰岭和琼中县五指山等4个热带原始森林区,其中以尖峰岭最为典型。 3、珍禽异兽:为了保护物种,海南已建立若干个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和驯养场,其中有昌江县霸王岭黑冠长臂猿保护区、东方、万宁市大洲岛(金丝燕)保护区、陵水县南湾半岛猕猴保护区等。 4、大河、瀑布、水库风光: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等河流,滩潭相间,蜿蜒有致,河水清澈,是旅游观景的好地方,尤以闻名全国的"万泉河风光"最佳。大山深处的小河或山间小溪,洄于深山密林之中,中间大石迭置,瀑布众多,尤其通什市的太平山瀑布、琼中县的百花岭瀑布、五指山瀑布等久负盛名。 5、火山、溶洞、温泉:历史上的火山喷发,在海南岛留下了许多死火山口。最为典型的一座是位于琼山市石山海拔200多米的双岭,岭上有2个火山口,中间连着一下凹的山脊,形似马鞍,又名马鞍岭。该岭附近的雷虎岭火山口,罗京盘火山口也储存得十分完整而奇妙。千姿百态的喀斯特溶洞也有不少,著名的有三亚市的落笔洞、保亭县的千龙洞、昌江县的皇帝洞等。岛上温泉分布广泛,多数温泉矿化度低、温度高、水量大、水质佳,大多属于治疗性温泉,且温泉所在区域景色宜人。兴隆温泉、南平温泉、蓝洋温泉、七仙岭温泉、官塘温泉和半岭矿泉等,适于发展融观光、疗养、科研等为一体的旅游。还有五指山,天涯海角等比较著名的旅游景点在这里提一下。自然资源我分了5类,其中景点也大概有10个了。下面我说一下人文旅游资源。 1、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居琼遗址----东坡书院
位于儋州古城中和镇,离儋州市***所在地那大镇40多公里,建于1098年(北宋时期)。书院里有载酒亭、载酒堂、奥堂龛等古色古香的建筑,其中载酒堂曾是苏东坡父子起居和读书的场所。现在书院内大殿和两侧耳房展览著许多苏东坡的书稿墨迹、文物史料和著名的《坡仙笠屐图》。另外,还有郭沫若、邓拓、田汉等文化名人题咏的诗刻及书画名家的艺术作品。东坡讲学的彩雕陈列大殿正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馆前,东坡笠屐铜像矗立在姹紫嫣红的鲜花丛中。
中和镇古时是儋州的州治所在地,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在此谪居三年。由于苏东坡对本地文化的影响,几百年来这里的人们都喜爱吟诗作对,中和因而也有“诗对之乡”的美誉。除了东坡书院外,镇里还有桄榔庵、东坡井、魁星塔等古迹。以及为纪念苏东坡而修建的苏公祠、为巡雷琼兵备道焦映汉所修建的琼台书院、丘浚(明代名臣)之墓、海瑞(明代大清官)之墓,汉武帝派遗率兵入海南......
自然旅游资源的全部典型代表?
山-泰山
河流-黄河
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湖泊-洞庭湖
海洋-黄海
三、请问:奥运会 旅游效益 虹吸效应和挤出效应
虹吸效应:是指奥运主办城市强大的吸引力会将别的地方的投资吸引过来,从而减缓这些地区的发展.目前,我国正在积极致力于西部大开发,投资刚开始向西部倾斜,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国家一下投巨资2800亿元,等于又来了一个东部大开发
源自: 2008北京奥运效应及其旅游影响分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梁留科,孙淑英,刘英
来源文章摘要:自第一届奥运会以来,每届奥运会的举办都为举办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奥运会的影响作用,我们提出了"奥运效应"的概念,以此来分析奥运效应对举办国旅游业的作用,特别是对2008'北京奥运所带来的效应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2008年北京奥运旅游最大化的开发战略。
挤出效应∶扩张性财政政策导致利率上升,从而挤出私人投资,进而对国民收入的增加产生一定程度的抵消作用,这种现象成为挤出效应。或者具体地说就是政府和企业都在投资,在投资项目一定的条件下,政府投的多就把企业挤出去了,这就是挤出效应。
社会财富的总量是一定的,政府这边占用的资金过多,又会使私人部门可占用资金减少,经济学将这种情况称为财政的“挤出效应”:政府通过向公众(企业、居民)和商业银行借款来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和借贷资金需求上的竞争,导致民间部门(或非政府部门)支出减少,从而使财政支出的扩张部分或全部被抵消。民间支出的减少主要是民间投资的减少,但也有消费支出和净出口的减少(F·S·米什金,1998,P544)。
影响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
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是影响挤出效应大小的主要因素。根据IS-LM模型的理论,影响挤出效应的因素有:支出乘数的大小、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以及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其中,支出乘数、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及投资需求时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与挤出效应成正比,而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则与挤出效应成反比。在这四因素中,支出乘数主要决定于边际消费倾向,而边际消费倾向一般较稳定,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主要取决于支付习惯,也较稳定,因而,影响挤出效应的决定性因素是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1.支出乘数的大小
政府支出增加会使利率上升,乘数越大,利率提高使投资减少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减少也越多,挤出效应越大。
2.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
货币需求函数L=ky-hr中k的大小,k越大,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的一定量产出水平增加所导致的对货币的交易需求增加越大,使利率上升的越多,挤出效应越大。
3.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即货币需求函数中h的大小,h越小,货币需求稍有所变动,就会引起利率的大幅度变动,因此当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货币需求增加所导致的利率上升就越多,因而挤占效应越多;反之,h越大,挤出效应越小。
4.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敏感程度越高,一定量利率水平的变动对投资水平的影响就越大,因而挤出效应就越大;反之越小;
这四个因素中,支出乘数主要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而它一般被认为是稳定的;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k取决于支付习惯和制度,一般认为也较稳定,因而挤出效应的决定性因素为货币需求及投资需求对利率敏感程度。
在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弹性无限大,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为0,因而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为0,财政政策效果极大;在流动性陷阱中运行。
在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弹性为0,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极大,因而财政政策毫无效果。
挤出效应的发生机制
对挤出效应的发生机制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财政支出扩张引起利率上升,利率上升抑制民间支出,特别是抑制民间投资。另一种解释是:政府向公众借款引起政府和民间部门在借贷资金需求上的竞争,减少了对民间部门的资金供应。
挤出效应两种不同的意见
对于挤出效应问题,西方经济学家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反对国家干预的经济学家认为,挤出效应是无可否认的。因为公共支出的钱不论来自私人纳税或是私人借贷,如果货币供应量不变或增加很少,则由于公共支出的增加,会造成货币需求压力,迫使利率上升,从而会减少私人投资。因此,挤出效应不会使总需求发生变化。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者则认为:(1)公共支出的挤出效应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般来说,只有达到充分就业后才会存在挤出效应。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条件下,不存在萧条时期公共支出排挤私人投资的问题。(2)影响私人投资的,除了利息率水平,还有预期利润率因素。如果增加公共支出能提高预期利润率,那么公共支出对私人投资不是“挤出”而是“挤入”。另外,即使公共支出影响利润率水平,但由于私人投资者对预期利润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大于对利息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所以公共支出也不可能“挤出”相等的私人投资。因此,增加公共支出仍然能使总需求增加。
国债的挤出效应
简单的说,国债的挤出效应也就是说国债的信用风险很小,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很多投资者喜好这种投资工具,因而大量购买,导致资金用于非生产而导致企业用于非生产的资金减少,造成企业与政府争资金的情况。如果政府将用国债所凑集的资金用于弥补财政赤字,那么这种国债的挤出效应就非常明显,是有有害于生产的,所以,基于这个原因,很多古典经济学家提出国债有害论。当国债所筹集的资金完全是游余资金,即处于游离状态的资金,并且用于国家项目投资而不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即用于社会生产的话),这种挤出效应的不利之出便被减到最小。
挤出效应的理论模型
宏观经济学认为:短期决定国民收入水平的因素是社会总需求。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系中,社会总需求由三部分组成,即:居民消费、企业投资和政府支出。在国民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制约,个人消费和私人投资有不断下降的趋势,总需求与社会生产能力之间出现缺口,国民经济增长受到抑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膨胀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但是在货币供给量保持稳定的情形下,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使利率水平上升,从而挤出私人投资,政府扩大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效应下降。这就是挤出效应的一般理论模型。为了克服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应当把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混合使用,以便使市场利率水平保持稳定,弱化或者完全避免政府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的理论模型表明,政府在对经济增长进行调控时,一定要注意政策的一致性,避免政策上的矛盾,也就是减少政策的成本支出,增加政策的收益。
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大小,决定于市场经济中的多种因素,如用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模型,即“IS-LM”模型分析,它决定于IS和LM曲线的斜率。斜率主要反映的是市场经济中私人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映程度。由于投资是利率水平的减函数,投资对利率的变动十分敏感,通常所讲的投资利率的弹性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就大;投资利率的弹性小,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就小。如利率不变,即在凯恩斯陷阱区域,挤出效应为零。如随着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实施,利率上升的非常高,即在古典区域,挤出效应将无限大,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效应等于零。在一个完全由政府配置资源的市场,挤出效应问题不存在,因为政府支出的变化,不受利率水平的影响。
挤出效应也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考察。从总需求的角度看,政府扩大投资需求,一定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反而使私人投资下降,这就减弱了政府支出的扩张效应。我们可以把这种挤出效应界定为需求型挤出效应。从总供给的角度看扩张性财政政策也有挤出效应。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为应对社会总需求的不足,短期内大幅度增加政府开支。如果产出效率很低,必会引起社会物价总水平上升,在名义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形下,实际货币供给减少,实际利率水平上升,个人投资需求减少,积极的财政效应减弱。如果社会产出率高,供给型的挤出效应可能不存在。
挤出效应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转型
在第一部分讨论的挤出效应仅仅是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讲的。实际上挤出效应在我国目前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出现了转型。宏观经济学上讲的挤出效应并不明显,但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有挤出私人投资需求、政府与民争利、弱化积极政策效应的倾向确是实实在在存在的。长期观察供给型的挤出效应在我国表现的将会更为明显,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挤出效应的转型问题。
第一,由于我国目前的利率并没有完全市场化,政府支出的增长并没有引起利率水平的上升,民间投资的成本没有增加。宏观经济学意义上的挤出效应不会出现。事实上,从1995年起,在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也实行了扩张的货币政策,市场的货币供给量不断增加,利率水平呈不断下降的趋势。
第二,由于在我国每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个体和私人经济投资占的比重仍比较小,即使利率水平上升了,对总体的投资规模影响也不大。实际上从1996年起,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体上保持稳定。
第三,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中,又确实存在着挤出效应。从1995年开始,政府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也实行了积极的货币政策,连续地降低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不断增加货币的供应量,但个体经济的投资比重并没有增加,说明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又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
第四,由于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中,国有经济占绝大比重,因此国有经济投资的效率、国有经济投资的产出率是决定扩张性财政政策效应大小的主要因素,是供给型挤出效应是否出现的关键。
政府投资重点是公共基础设施和部分国有企业新建和改建项目。这些投资项目逐渐到位以后,一定会拉动社会需求的增长。但由于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还没有到位,长期制约国有企业投资效率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一时难以解决,这就制约了政府投资效率的提高,限制了社会总供给量的扩大。随着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不断实施,社会总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如供给不能乘数地增加,通货紧缩就会转化成通货膨胀。积极的财政政策就达不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这就是目前扩张性财政政策中的一个令人忧虑的、独特的“挤出效应”。根据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总资产额度及外汇储备数量,近期内即使出现了私人投资热潮,市场利率也不会波动太大。宏观经济学上的挤出效应也不会太明显。因此防范由于投资效率太低而出现的供给型挤出效应是我们在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特别应当注意的问题,而且是一个需要长期注意的问题。
当前我国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表现
虽然近几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特别是在周边的国家和地区经济普遍出现萧条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仍保持了7%以上的经济增长率。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虽不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却又是存在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1995年以来,我国个体经济的投资增长率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说明了政府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努力扩大投资的过程中,引起了私人投资增长率的下降,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是明显的。根据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1995年个体经济的固定投资增长率为上年的19.2%,1996年下降为11.3%,1997年为5.5%,1998年为8.9%,1999年下降为3.5%.80年代以来,一直到1995年,个体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都高于国有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但从1995年以后,个体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都低于国有经济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这说明了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确实存在着挤出效应。
第二,关于积极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问题,国内的许多学者认为:由于我国目前利率尚未市场化,政府增发国债,扩大投资的举措,不会影响利率水平,不会增加私人投资成本,因而没有挤出效应。同时我国商业银行具有充分的资金供给能力,增发国债不会导致资金供应紧张,从而也不会存在与民争夺投资资金的问题。笔者认为仅凭上面几点就断定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目前无挤出效应的论断是不全面的。从市场利率来看,虽然我国利率仍未市场化,但从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目前在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以及其他有价证券市场的利率已经市场化,国债招标发行方法中利率的确定也已市场化。这样随着股票、企业债券、金融债券等有价证券发行量的不断增加,国债发行的规模及国债利率水平的高低肯定会影响到同业拆借市场和其他有价证券市场的利率水平,影响到私人的投资成本,影响个体经济的投资规模。以上的分析说明,以大量增发国债为主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肯定引起了挤出效应。实际上1995年以来个体经济投资增长率的下降就是例证。
第三,扩张性财政政策方向的不一致,即在扩张性财政政策中,有些政策属于扩张性的,但同时有些政策又是紧缩性的;或者存在政府的扩张财政政策与民争利的情况,是目前我国扩张性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又一独特表现。
如1998年,政府在增发1000亿国债的同时,当年税收却增加了约1000亿元。可能从加强税收征管的角度是合理的,但增发国债的扩张性政策应在很大程度上被紧缩性的增加税收政策所抵消了。对于非国有企业,紧缩性的政策效应甚至大于扩张性的政策效应。又比如,政府在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不断鼓励居民增加消费需求,但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又出台了许多增加居民负担的改革措施,或者是降低居民收入的措施,使居民想扩大消费而又不敢消费。特别是城市下岗人员的增加,农民收入增加的减缓,都弱化了政府的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应。再比如2001年,政府又在证券市场上,盲目地推出了高价减持国有股以补充社会保障基金的方案,导致深沪股市全面下跌(该方案目前虽已停止执行,但受到重创的深沪股市仍处于低迷状态),筹集到的社保基金不足百亿元,股价市值却蒸发了好几千亿元,90%多的股民亏本,居民收入下降。在此情况下,居民怎么能扩大消费需求呢?
第四,至于扩张性财政政策供给型挤出效应,它的表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出现的原因就是国有投资的低效率,如果国有投资的效率提高了,这种挤出效应就不会出现。在此不再赘述。
弱化挤出效应的对策
宏观经济学认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可以克服张性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为了财政政策效应的最大化,拟提出以下对策。
第一,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方向要一致,避免政策本身的内耗和效应的抵消。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一方面要求扩大政府支出(目前表现为发行国债),同时要求政府减税,并且努力增加居民的收入。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要求减少政府支出,同时增加政府的税收。这个基本的政策组合不能颠倒。
第二,政府应努力避免与民争利、与民争投资。应通过经济的持续增长,不断扩大经济总量来增加政府收入。
第三,增强居民收入增长的预期。在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时期,要增强居民的收入预期。保证政府在扩大支出的同时,增加居民的消费需求。经济体制改革的举措要有灵活性,在经济紧缩时期,增加居民负担的改革项目要暂缓,使他们不断地扩大消费需求。
第四,长期看,解决供给型挤出效应的最有利措施,同时也是目前刺激需求的最好措施,就是大力鼓励民间投资,扩大民间投资的规模和范围。这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发展以及通过产权改革使民间投资渗透到国有企业中去,增加民间投资在国有企业中的比例,使国有投资效率得以提高。民间投资能不能扩大,社会投资效率能否提高,是扩张性财政政策成功的关键,也是政府新的宏观经济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
目前关于我国扩张性财政政策是继续加强还是淡出的讨论(虽然不是本文要讨论的主题,但和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多少有关),一定要和财政政策的效应联系起来分析。如果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没有引起过高的通货膨胀,并且挤出效应不明显,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就不应淡出,恐怕还要加强。如果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引起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并且挤出效应十分明显,不管出于何种考虑,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必须淡出,或者改变政策组合的方向和力度。
基金挤出效应的作用机制
基金对股市的挤出效应这一概念是对西方经济学“挤出”概念的仿效,即:一种投资主体的增加投入导致其它投资主体投资风格的转变直至逐步退出。笔者试图以此来解释当前证券市场中普遍存在着的机构博弈状况以及结局。
自1998年首家新基金成立以来,基金队伍蓬勃发展,其在证券市场中的地位也日渐增强,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资产规模。至2002年8月,59家基金净值总值已经超过1029亿,占二级市场流通总市值的8%。
投资理念演变。其间,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99年至《基金黑幕》文章发表前,在牛市背景下,采取集中投资、长线运作、连续拉升的投资策略;第二阶段,自2001年初至2002年中,从集中投资转向分散投资、组合投资,小量持有的个股品种明显增多。逐渐强调流动性风险、资产比例配置,同时强调“积小胜为大胜”、增强型主动投资。各基金的投资风格日渐趋同。
对行情与个股的主导性影响。通过对基金上半年交易行为研究发现,机构博弈已成为市场上常见的现象,甚至成为决定阶段行情、个股价格的主导因素。
主要博弈对象。在众多的“好股票”中一般都有基金身影,但对于价格定位却存在根本上的观点分歧,反映在一段时期内某家基金对某一只股票大举减仓,而另一家基金则对该只股票默默吸纳。一两家基金管理公司尚且如此,其它数不清的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博弈关系就更复杂,分歧的种类、差异程度也更广了。
在这一背景下,基金逐渐产生了对其它投资主体的挤出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同样以投资组合为主要投资特征的投资主体的挤出,二是对投机性资金主体的挤出。
2000年,以《基金黑幕》文章发表为标志,特别是银广夏事件暴露出的基金流动性风险以来,基金的投资理念和“盈利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开始着力强调安全性与资产的流动性。通过对2002年基金半年报的统计,52家基金期末的平均持股数量是123只。按照这个数量来推算,目前60家基金一共持有7380“人次”股票,平均每“人次”持有金额为1500万元。考虑到基金实际操作中的原则,我们把市场中亏损股、微利股、问题股、强庄股、大涨幅股剔除掉以后,也就剩700多只“好股票”。这些被基金看得上眼的股票,平均每只股票被10家基金持有,平均被基金持有金额1.5亿元。这样一来,只要是基本面尚可的股票,就平均埋伏着10家基金,埋伏着1.5亿的坐轿子资金。这是什么概念呢?现在股票的平均流通市值9.4亿元,等于这些股票16%的流通股握在坐轿子的基金手里。
但是,与以往不同的是,由于基金是分散组合投资,一般来说,当前基金很少会按照1999年的做法或仿效“庄家”过度控制股价。而由于基金本身并没有资金利息成本,股价的正常波动与周期的延长也不会把基金“洗”出去,也就是说,基金在资金运作上由于成本低也就顾虑不多。
说多不多,一只基金买一百到两百只股票,每只股票仅仅几十万股,说少不少,市场上近一半的股票都有基金染指,六十只基金买下来,基金的持股组合亦非小量。以2002年6·24行情为例,由于行情爆发的突然性,基金选择介入的品种有雷同现象,像次新股、大盘股这些易于建仓、历史套牢盘少的个股成为首选。在井喷之后,这些个股的操作成为基金经理“头疼”的问题。因为在机构博弈模型中,机构在互相知道了底牌后,任何人都不愿意再度增仓,为别人接盘或者抬轿。而如果一部分机构先减仓,后减仓的机构则要受到损失,如果大家争先恐后地减仓,那么要一起承受重仓股大幅下跌的损失。这就是机构博弈所带来的“囚徒”困境。
以上持股困境在弱市中直接导致了“三毛钱现象”的产生。2001年的大跌,引起机构投资者尤其是基金对流动性风险的极大关注。无论是“价值型”、“成长型”、“平衡型”、“优化指数型”,还是其它类型的基金,2002年普遍开始在回避流动性风险的基础上,追求与指数持平或者比指数稍强的分散型投资。相应的操作手法也转换为以高抛低吸为特点的波段操作。有人戏称之为“三毛现象”,即股票上涨两、三毛,抛单即急剧增大。当市场上最大胆的散户也习惯了小涨即抛,大涨不碰的手法以后,实际宣告了通过控制股价涨跌的盈利模式(做庄)的消亡。以前散户的资金相对比例比较大,机构可以用“主导性投资”来诱导中小散户跟风,再乘机抛出手中的股票。现在非主力性资金在市场中的比例减小了,也习惯了“三、两毛”行情,不大那么容易为机构所利用,而主力要想诱导其它机构就更难了。
根据对业绩较好的基金管理公司南方和华夏2002年上半年交易量换手情况,可以发现两家基金公司管理的11只基金的平均股票换手率是203%,而上半年沪深A股平均换手率是126%,前者远高于后者。再用市场上半年整体交易量1404亿股和总流通股本期初期末平均值1315亿股的比值,计算出市场整体换手率为107%,这要比126%还要低。基金的这种高换手率反映了基金经理长期持有股票的意愿不强,换言之,每隔3个月基金手上的股票就进出了一遍。
结果市场上的“黑马”日渐趋少,多数股票来回摇摆,投机价值缩减。长此以往,一些“愿意承担一定风险并获取相应收益”的活跃资金必然要被基金从股票市场上挤出去,另外寻找其它的投资、投机机会,这部分资金绝不是少数。挤出效应显示,市场的参与资金减少,总市值缩水,股票价格向投资价值靠拢。
基金对于其它投资主体,特别是投机性投资主体的挤出效应还表现在:基金所运用的资金没有本息增值硬性要求,业绩评价与收费脱节,导致其在投资行为上可以承担比其它投资主体更大的资金成本和时间周期。根据有关统计,目前证券市场中70%以上的投资者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和指数同样的收益,也不是以比大盘指数少亏多少为目的,因此,正如其它投资领域中,当一方的投资成本明显低于另一方时,后者多半的选择是撤离。
于是,在当前市场中我们发现了这样的一根链条:
前一个时期,基金一个接一个发行,市场却仍然持续低迷不振,这似乎比较矛盾。其中一种解释即是:基金的大扩容替代了中小投资者入市,即集散户之力为“大散户”。但是他们的这种投资战略,同时还起到了一种“挤出效应”,就是把其它愿意承担一定风险来获取一定利润,不愿意跟随指数收益的资金从二级市场挤出去了。
以此看,基金在加快股市投资主组格局变化的同时,本身也要承受这种变化所带来的资金“挤出”的结果。
财政政策的“挤进效应”和“挤出效应”
当前,财政政策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杠之一。由于现行经济学教材对IS-LM模型理论的大规模普及,人们对财政政策的副作用“挤出效应”似乎有着较为充分的认识,而相比之下,财政政策影响经济的正面效应———“挤进效应”则往往容易被忽视。因此,本文对财政政策的两大效应理论的含义及其形成机理重新作出分析和甄别,并结合当前我国财政政策的实践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将是十分必要的。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声明 : 本文内容及图片来源于读者投稿以及网络,本网站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i084881@163.com,我们会及时做删除处理。